受益于工業拉動,2023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6297.60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為5681.98億元,同比增長4.8%;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604.57億元,同比增長7.2%。數據顯示,深圳工業生產、固定投資、市場銷售和貨物出口等主要經濟指標平穩增長,保持韌性,深挖潛力,深圳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
稅收是經濟的“晴雨表”,二者猶如源與流、根與葉,良性循環、互相促進。如今,深圳市稅務局持續落實落細稅收優惠政策,主動融入經濟發展主戰場,抓項目、穩增長、厚沃土、優服務,點燃經濟發展“新引擎”,護航項目建設“加速跑”。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新增減稅降費退稅緩稅111.88億元,其中今年部署的新增減稅降費53.21億元,增值稅留抵退稅58.53億元,緩費0.15億元。
深圳所需、發展所向、稅務所能。事實上,在深圳聚焦高質量發展、全力以赴拼經濟的發展動能中,深圳稅務部門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優水平,在納稅人繳費人關心的重點領域持續深化改革,積極發揮稅收職能作用,響應企業涉稅訴求,以“培固服”系列行動拓展稅收職能,助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壯大市場主體,蹚出了一條稅收良性循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稅收新路。
“真金白銀”減稅降費
提振市場主體發展信心
稅費優惠政策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惠企政策之一,當前,深圳市稅務局正切實落地一項項稅費優惠,將政策的“含金量”轉化為發展的“高質量”。
一面錦旗,一份感激。最近,有著“非洲手機之王”業界稱號的深圳傳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向深圳市稅務局送去了一面錦旗,專程感謝深圳市稅務局在促進深圳本土企業“揚帆出海”和助力外貿發展的責任擔當。原來,這家企業此前委托的第三方待辦退稅供應鏈公司正處于破產清算,二者發生合同糾紛,導致該企業超2000萬元的大額出口退稅款難以發放。深圳市稅務局收到企業訴求后,第一時間成立專項工作小組,在極短時間內協調解決了此事,保障了企業的正常經營。
能夠高效解決像傳音等深圳外貿企業面臨的“出口退稅”問題,得益于今年4月深圳市稅務局發布的《關于支持外貿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該政策從落實穩外貿退稅政策、優化出口退稅管理等5個方面推出13條“硬舉措”,開設出口退稅“辦不成事”服務云窗口等,為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稅收營商環境、助力深圳外貿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稅務支撐。
稅收政策頻密出臺,讓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加專注于技術研發,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壁壘,不斷鞏固發展“護城河”。
“深圳工業的快速發展,與國家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特別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是分不開的。”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欣旺達”)相關負責人感嘆道,近三年來,該企業累計享受稅收減免4.41億元,平均每年可享受到研發費用加計扣除6.61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2149萬元。
針對欣旺達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深圳稅務部門通過一系列優質納稅服務落實落細稅收優惠政策,推動實現每年近2.2萬戶納稅人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加計扣除金額位居全國城市首位。
持續釋放稅費優惠,讓一筆筆退稅減稅資金從紙上落到賬上。“真金白銀”提振了企業的發展信心、激發了創新活力,更讓企業獲得感十足。
“僅僅3天!深圳稅務部門就幫我們解了燃眉之急,讓我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企業所得稅年度匯算清繳工作。”云鯨智能創新 (深圳) 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張峻彬回憶企業剛落戶南山區時,由于各地稅務數據不完全互通,稅務數據傳輸不完整,導致企業可能錯過2022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申報截止時間,在緊急時刻,南山區稅務局迅速反應,通過“培固服”專班制定了快速解決方案,保障該企業及時清繳匯算,讓他們得以更專心投入研發工作,打造更多智能產品。
今年以來,深圳市稅務局針對財稅部門在支持中小微企業、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穩就業、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等方面出臺的“2+6項稅費優惠”政策,持續開展“稅惠千萬家 共建現代化”、2023年“便民辦稅春風行動”等政策宣傳輔導活動,實現“政策找人”“送政策上門”,讓稅惠政策向新更向“心”,不僅能夠幫助企業紓困解難,也在穩定生產、保障就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2年,深圳市通拓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通拓科技”)累計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超2300萬元,收到出口退稅1250萬元。“我們用減免的稅款和收到的出口退稅款積極釋放就業崗位,主動吸納社會重點群體就業。目前公司年均招用應屆畢業生近500人,帶動農村地區就業850人。”通拓科技副總裁王亞麗說,“公司2021年享受招用重點群體超89萬元的稅費扣減,2022年還繼續享受每人每年7800元的減免優惠,可以說是利上加利。”
作為與市場主體緊密相連的窗口部門,深圳市稅務局從優化納稅服務、規范執法制度、落實稅費優惠等方面入手,緊貼納稅人繳費人需求,切實增強市場主體的舒適感、安全感和獲得感,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織密協同共治“一張網”
讓企業應享盡享政策紅利
政策先行,稅收優惠才能打通市場“毛細血管”,為企業所用;
政策暢通,稅收紅利才能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促企業發展。
開發“數智稅政”信息平臺,暢通政策溝通反饋渠道;細分“工業上樓”“園區經濟”“會展經濟”,明確服務重點;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做好穩商優商、招商拓商……深圳市稅務局以及各區稅務局主動走訪企業開展調研,推出“白名單”“定制化”等專享優享服務,暢通稅收協同共治渠道,打通稅收政策惠及企業的“最后一公里”。
“我們一直是正常交稅,信用良好,通過深圳市稅務局的‘銀稅互動’平臺,迅速拿到融資貸款,猶如‘及時雨’幫助企業在危急時刻渡過難關。”深圳市元鼎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汪洋表示,傳統的貸款需要各種抵押和證明,放款時間也很長,而對于急需資金走出困境的企業來說,通過“銀稅互動”平臺,讓企業在短時期內獲得資金支持,及時解決與供應商和員工的資金周轉問題。
為支持企業發展,尤其是助力中小微企業,深圳市稅務局自2014年在全國率先試點開展“銀稅互動”工作,通過將企業的納稅數據轉換成企業的信用資產,以此來衡量企業的獲貸能力,既能幫助企業走出資金困境,也降低了銀行的放款風險,打通了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資金鏈的痛點、堵點,促成雙贏局面。
自項目上線以來,深圳市稅務局已經推動40家銀行簽訂“銀稅互動”合作協議,深圳市稅務局通過“銀稅互動”平臺向銀行推送數據144.43萬戶次,發放貸款103.16萬筆,貸款發放金額2578.43億元,成效碩果累累。今年1月至5月,深圳市稅務局通過“銀稅互動”平臺向銀行推送數據9.38萬戶次,同比增長99.85%,發放貸款7.78萬筆,貸款發放金額226.30億元,同比增長66.75%。
攥指可成拳,合力方致遠。
對內,深圳市稅務局通過織牢織密協同共治網絡,以“數智網格”等平臺優化政策的網格化服務,進一步培育和鞏固經濟稅源。
對外,深圳市稅務局持續深化部門協作,在情報交換、信息通報、服務和執法聯動等方面強化社會協同,積極推進跨部門協同監管,推動稅收協同共治邁向新的臺階。
深圳市南山區稅務局結合南山稅源特色出臺“南稅二十條”,與南山區政數局、企服中心成功構建協同共治合作機制,探索建立“稅務+X”服務模式,推出“稅務+政府”“稅務+協會”“稅務+高校”等創新服務模式;深圳市稅務局聯合前海管理局打造涉稅服務業集聚區,成為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稅收治理共同體的生動注腳;羅湖區稅務局聯合該區企業服務中心、統計局、網格辦對“億元樓”進行網格化的點對點服務,促進樓宇“稅統”雙提升;龍崗區稅務局依托在線咨詢中心,開辟全市首條“辦問”專線,服務涉稅專業服務機構、年納稅50萬以上、簽訂框架協議的產業園區納稅人等特定群體……
以稅費服務舉措的“創新”,推動稅費服務有“智”更有質,傳遞更多稅惠“好聲音”。
線上遠程辦理、資料手機提交、文書資料在線下載、音視頻雙向交互、疑難問題快速反饋……在深圳,便民化、智能化辦稅場景隨處可見,納稅人足不出戶,通過手機即可完成“非接觸式”業務辦理。
“這幾年稅務部門數字化轉型的成效感受非常明顯,企業與稅務部門‘打交道’越來越少了,了解政策、辦稅繳費基本都可以通過網上、線上、掌上實現,非常方便。”深圳市同創偉業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張麗晴展示著自己辦稅常用的深圳稅務“遠程辦”,感到非常舒心。
近年來,深圳市稅務局加速推動數字化轉型,為稅收營商環境插上騰飛“雙翼”。推出全國首個區塊鏈電子發票項目,首推刷臉繳稅服務,上線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智能退稅、區塊鏈出口退稅等業務功能。2022年以來,深圳市稅務局實現線上辦稅率提高16%,全城通辦率提高16%,納稅人進辦稅服務廳辦理業務量下降33%,稅收營商環境的9項創新試點改革舉措在全國復制推廣。
數據無言,卻最有說服力,深圳以公平、透明、充滿確定性的稅收營商環境,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植桐引鳳”。
穩鏈、補鏈、強鏈
稅收新亮點助力經濟“大有可為”
稅惠引活水。不斷加碼的減稅降費政策,為傳統制造業按下“快進鍵”,為高端制造業發展“添新翼”,為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今年5月,深圳市稅務局聯合前海管理局印發《關于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涉稅服務業創新發展十八條措施》,在人才培養、機構落戶、成長獎勵等方面推出18項政策組合包,單戶機構每年最高可獲得1000萬元資金支持。截至目前,已有近30家事務所入駐前海國際稅務師大廈,其中全國百強稅務師事務所、5A稅務師事務所11家,百強會計師事務所4家,百強資產評估機構1家,預計帶動上萬家客戶企業來深投資。
稅收看經濟。一個個稅收數據背后,折射出經濟發展新亮點、新風向、新動能,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
聚焦外貿經濟。今年1月至5月,全市實際辦理出口退稅432.32億元,同比增長2%,深圳外貿經濟整體較為平穩。截至今年5月底,深圳辦理出口退(免)稅備案的企業6.47萬戶,同比增長8.4%,外貿行業稅源高度活躍。
聚焦海洋經濟。深圳市稅務局推動共建“智稅”指揮監控中心“海洋經濟”智慧稅源項目,充分發揮信息化平臺的支撐保障作用,實現系統智能化預警、監測、分析,打造培育鞏固稅源的智能輔助載體。
聚焦清潔能源。數據顯示,清潔能源已成為大鵬新區的重點稅源行業,2022年,稅收收入占大鵬新區稅務局稅收收入62.78%。深圳市稅務局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座談等多種方式,宣傳稅收優惠政策,量身打造精準退稅操作實施方案,及時跟進退稅流程,接近19億元的各類稅收優惠“紅利”落入企業“口袋”,有效解決了企業資金問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保障項目工程建設質量。
“在深圳稅惠政策加持下,企業發展信心倍增,將加快推動漁業數字化建設,深化數字化服務在漁業領域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全產業鏈條的創新應用,為全國漁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貢獻。”大百匯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張彩聯表示。
對內聚合力,對外強引力。深圳市稅務局充分發揮稅收職能,釋放政策紅利,擴大政策效應,助力企業“穩鏈”“補鏈”“強鏈”,助力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開啟今年“下半場”注入強勁發展動能和信心。
產銷鏈穩定是企業的“生命線”。深圳市稅務局充分挖掘稅收數據“富礦”,從企業需求出發,在供應鏈方面發力,幫助外貿企業穩生產、拓市場,打通內外貿,融入“雙循環”,找尋“出口轉內銷”新出路。
“我們曾一度面臨零部件漲價、采購資金不足等困難,幸好稅收優惠及時送達,幫了我們大忙,讓我們感受到政府的關懷。”深圳市科曼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簡稱“科曼醫療”)財務經理蔣陽告訴記者,通過申報出口銷售額1.47億元,累計獲得免抵退稅1900萬元。如今,公司將重心從研發轉到生產上,生產制造中心相比2019年增員超50%。截至2023年5月,科曼醫療累計完成醫療設備出口總量突破2.2萬臺,出口總額達到2084.98萬美元。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更是深圳近年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釋放政策紅利的實踐結果。深圳市作為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之一,正發揮試點示范效應,今年前5個月,全市新登記商事主體21.27萬戶,商事主體累計存續總量約409.34萬戶;創業密度連續8年全國第一,達每千人227.4戶。
當前,深圳市稅務局從深圳經濟稅源特點出發,著力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全力支持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解決廣大涉稅主體遇到的涉稅難題,更好地服務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圳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郭曉林表示,深圳市稅務局將做好“夯優控”“培固服”“強優鑄”三篇文章,爭創征管改革的示范、爭創服務發展的先鋒、爭創智慧稅務建設的標桿、爭創稅收營商環境建設的典范、爭創稅收風險防控的樣本、爭創稅務人才培育的高地,以此加快打造“城市局”稅收現代化建設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