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稅共治 以更高站位一體謀劃生態文明建設
近年來,在稅務部門參與和推動下,環境保護稅、資源稅、耕地占用稅、車船稅等綠色稅種全部完成立法,搭建了多稅共治的稅法體系,為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并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成為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2017年12月1日,水資源稅在河北先行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到北京等其他9省(區、市),發揮節水壓采的核心調節功能;2019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占用稅法》正式實施,從更高層級、更大力度貫徹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促進土地資源合理配置;2020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法》正式實施,將從價計征改革成果上升固化為法律制度,發揮資源稅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
以環境保護稅為代表的綠色稅種相繼以法律形式發布并實施,稅收法定原則落到實處,稅收剛性不斷增強,有力推動企業加大環保投入,加速實現由“被動減排”向“主動治污”的轉變,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來自青海的2項環境監測數據格外引人注目:2018年以來,青海省主要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年均降幅分別為60%、30%;主要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年均降幅分別為27%、34%。在青海整體環境的逐年改善過程中,環境保護稅“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的激勵機制起到了杠桿調節作用。
“環境保護稅開征以來,我們轉變發展理念,進行綠色發展的改造升級。”青海省黃河鑫業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張軍民介紹,作為大型有色金屬冶煉企業,該公司在環境保護稅等綠色稅種的引導下,主動更新生產設備,先后建成投運電解凈化、焙燒凈化、煅燒脫硫系統以及廢水處理站等新型環保設施,有效降低廠區污染物排放。
中衛市作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大門”,地處黃河前套之首,是寧夏乃至西北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近年來,中衛稅務部門從支持環境保護、促進節能環保、鼓勵資源綜合利用、推動低碳產業發展4個方面出發,全力落實總計56項支持綠色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離不開對環境污染的有效治理,而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稅收在此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教授李旭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多策組合 以更實政策正向激勵企業轉型升級
從我國綠色稅制的構成看,既包括直接對污染物排放征收的環境保護稅,也有其他直接或間接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資源稅、消費稅和車船稅等綠色稅種,以及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等稅種涉及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綠色稅收政策。
據了解,國家在推廣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保障居民供熱采暖,推進電池制造、建材等行業綠色化改造,支持新能源車船使用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改善空氣、水環境質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在鼓勵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對廢棄物綜合利用、污水垃圾處理、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給予稅收扶持,著力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在推動低碳產業發展方面,出臺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太陽能、風能、水能、核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的支持力度,為科學有序推動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保障。
多策組合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激勵著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改進生產工藝、加大環保設備投入,變“要我轉型”為“我要轉型”,主動走上“減污、利廢、降碳”的綠色發展之路。
山西陽煤九洲節能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集環保節能等技術開發、咨詢、推廣、檢測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過去,公司在做環保項目時一直有能耗過高的問題。新項目新設備的投入,一方面開銷巨大,急需補充流動資金投資擴產,另一方面工程建設導致大量進項發票難以當期抵扣,占用了大量資金。”公司負責人趙向榮介紹,在增值稅留抵退稅、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的支持下,該公司通過加大環保設施投入,自主研發出全國領先的節能技術。
“礦山‘變石為景’,稅收支持功不可沒。”日前,江西省新余市九龍花橋選礦廠法定代表人晏金根在稅務干部調研時豎起了大拇指。他介紹,公司今年獲得了環境保護稅減免10萬余元。“我們加速推進‘利廢’工程,大力實施尾礦材料綜合利用,將其一部分作為礦山地下采空區的填充料,一部分加工成水泥、耐火材料、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做到了‘變廢為寶’!”
2022年以來,冀東水泥黑龍江有限公司投入了近千萬資金,建起了一座擁有最新先進技術設備的污水處理站,有效提升了公司的減污、利廢能力,廢水回收率達到100%,廢料無害化、資源化利用率達90%以上。“以減污、利廢為目標的投入,讓我們享受了1050萬元的增值稅即征即退優惠,這相當于國家為我們免費建設了一座污水處理站。有稅收政策的激勵,我們將持續走好綠色環保與經濟發展的共贏之路。”該公司負責人王俊華說。
政策找人 以更優服務確保稅收優惠應享盡享
好政策還需要落實好。近年來,稅務部門在推動落實落細綠色稅制上下足了功夫,圍繞政策找人、精細輔導、便利申報等,不斷優化完善服務舉措,確保稅收優惠應享盡享,鼓勵企業向“綠”而行。
以環境保護稅為例,只要符合減免情形,納稅人直接通過填寫納稅申報表就可以享受優惠,相關資料僅需留存備查。再比如,財產和行為稅類9種稅合并申報方式,大幅壓縮企業申報表單數量,減少申報表的填報欄次。此外,稅務部門提供的稅法宣傳、培訓輔導、走訪調研、問需解難等服務,也激勵著更多經營主體主動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
最近,位于重慶市南岸區的雞冠石污水處理廠四期項目正在抓緊施工。得知集團計劃擴建,重慶稅務部門派出“稅顧問”專家團隊,根據項目經營范圍,提前梳理環保稅等稅收優惠政策,主動到企業講解,輔導測算四期擴建項目建成后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根據測算,該項目完工后,每年該廠將減免環保稅2000余萬元。
安徽蕪湖市箬帽山礦區,海螺水泥公司一輛接一輛無人駕駛的智慧礦車滿載礦石,有條不紊地穿梭在礦山之間。為保證稅費優惠政策直達快享、應享盡享,把稅收紅利實實在在送到企業口袋里,當地稅務部門通過遠程輔導、“專”線直連、建立“首席稅務聯絡員”服務機制等方式,精準輔導海螺水泥公司及時享受環境保護稅減免2298.39萬元。“稅收優惠的‘真金白銀’,讓我們更有底氣引進更先進的調度系統,推動公司走好綠色發展之路。”該公司有關負責人說,目前公司礦區綠化覆蓋率達到可綠化面積的100%,防塵覆蓋率達到100%,礦山資源利用率100%,粉塵減排86.4%,礦山變得越來越“綠”。
“鼓勵企業加大環保投入,走好低碳綠色的發展道路,這些年來稅務部門的優質服務功不可沒。”談及區域產業綠色發展,安徽蚌埠市淮上區委副書記、區長徐琨表示,推動產業綠色發展是全區當前工作的重點,稅務部門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持續深入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以優質的稅費服務全力推動企業實現“增加投入—稅收減免—再投入”的良性循環。
部門協同 以更強合力共繪美麗中國畫卷
美麗中國建設為了人民,美麗中國建設依靠人民。良好生態環境需要匯集各部門合力、凝聚全社會共識。近年來,稅務部門建立和加強與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部門間的協作,充分借助相關部門的專業技術和管理力量,開展聯合控管、聯合激勵、聯合懲戒等協作治稅措施,共筑綠色和諧的生態家園。
“環境保護稅征管相對復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協作配合十分重要,污染物監測管理、監測規范制定等都需要借助生態環境部門的專業力量。”四川省稅務局資源和環境稅處處長何東介紹,為持續推進部門協作縱深發展,四川稅務部門會同省生態環境部門搭建環境保護稅涉稅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污染物排放數據、環境違法處罰信息等涉稅數據共享,夯實了環境保護稅的征管基礎。
在山東聊城市,當地成立由政府牽頭,稅務、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水利等13個職能部門組成的綠色稅收工作專班,構建“企業申報、稅務征收、環境監測、信息共享”的稅收共治格局。“要把落實綠色稅收政策作為調節生態和經濟發展關系的重要措施抓緊抓實,齊心協力做好綠色稅收引領綠色發展的大文章。”聊城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文強表示。
在綠色稅收共治機制引領下,聊城當地企業深度參與支持生態建設。中冶紙業銀河有限公司財務人員潘鴻超介紹:“在稅務、水利等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我們主動適應稅收政策導向,逐步調整用水結構,由取用地下水改為取用地表水,年節省水資源稅800多萬元。”
在福建南安市,當地稅務部門在福建省稅務局指導下,聯合市工信局、財政局、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局、水利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成立綠色稅收生態保護聯盟,通過開展對山美水庫區域水生態的聯合治理、聯合宣傳和聯合懲戒,有效消除入庫污染物總量,建成良性水庫生態系統,為提高水環境質量、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構筑堅強有力的稅收與司法保護屏障。
在江蘇連云港市,稅務部門聯合財政局、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建立資源稅部門工作配合機制的通知》,建立健全了全市資源稅部門工作協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政策落實及征管過程中相關問題,提高資源稅征管水平,維護納稅人合法權益,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新征程上,稅務部門將繼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在落實政策、強化調控、優化服務等方面下功夫,加強部門協同共治,努力為我國高質量發展厚植“綠色底色”,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更多更大力量。
(參與采寫的有許蒙亞、程佳宇、賀艷、馬國柱、郭勇、韓世峰、周寧、伍美紅、裴石明、王釗)